「重點不在你一年賺多少,而是10年後你靠什麼賺錢」但你很可能搞錯重點了!

之前看了一篇文章<重點不在你一年賺多少,而是10年後你靠什麼賺錢>,很不錯。

文章主要是講工作要怎麼選擇,核心觀念是一個理想的職涯選擇,有兩件事情很重要:一是「槓桿」,二是「彈性」。「槓桿」讓你每投入一分,獲得一分以上的收穫;至於「彈性」則強調,每個選擇都該讓你的路越來越寬廣,而非越來越狹窄。

文中舉了一個例子,之前很夯的去澳洲當肉品工人,據說每星期就可領到25K台幣左右的薪資,超過台灣一個月的基本薪資,聽起來很不錯。但這份工作的投入,可能體力佔50%、時間40%、技能10%、組織能力0%。這樣的成本結構透露出幾個問題:

1. 體力與時間佔了最大比重,這兩者是隨著年齡逐漸下滑的資源
2. 技能佔比太低,而且除非未來一直殺牛,否則這技能的沿用性不高
3. 組織能力的投入為零,無經驗累積,但這卻是未來槓桿率最高的資源

千萬別短視眼前的利益,而要分析背後各項投資的比重(體力、時間、技術、組織能力):減少用體力、時間這類越用越少的資源來換錢,盡量多用技術、組織能力(例如管理、創新、創業)這類具有槓桿特性的資源來換取成果。這樣在40年左右的職場中,你的選擇才會越來越多,投資報酬才會持續上揚。

這就像我之前文章有說過的,工作務必要找有累積性的,無論是累積人脈、經驗或是作品都可以,讓自己的價值會隨著工作的時間同步增加,這種工作才值得盡力做。 換句話說,沒有累積性的工作在大學打工做做就算了,千萬不要畢業後還持續做這類的工作,不然過五年十年後你會發現整個職業人生都白費,以後最先被淘汰的都是這種人

一個老員工去找老闆要求加薪,理由是我都待這家公司十年了,算是經驗豐富,市場上十年經驗的人的薪水都是八萬以上,我怎麼還在領五萬?

老闆回說:你1年工作經驗用了10年,也能算10年工作經驗?!

巴菲特投資公司有一個最重要的條件,他只找護城河夠高的公司,公司的護城河可能是強力品牌,可能是高深的技術,護城河越高=不可取代性越高。其實每個人也都需要想辦法讓自己的護城河越墊越高,你的護城河越高,你的不可取代性越高,你這個人的價值就越高。

所以你需要持續想辦法墊高你的護城河,你需要累積,慢慢的你會發現隨著時間過去,你越賺越多,也越賺越輕鬆

但是我想很可能你的工作就是用時間用勞力換錢,這種工作完全沒有累積性,那怎麼辦?

我提供兩種方法給你參考:

1.開始利用下班時間去學習,學習一種技能,例如說:寫程式、演講,甚至健身、音樂、插花,反正就是你學會以後可以靠這個吃飯的技能,等你出師了就可以跳槽到薪水更好,也更有前景的產業;
2.學習投資賺錢,因為投資是有累積性的,你可以同時用時間勞力賺薪水,同時靠投資賺錢,而且隨著時間過去,你投資能力越來越強,靠投資賺的錢也越來越多,你再也不用擔心說會失去競爭力。

如果你可投資資金還沒超過20萬的,下班去研究如何增加能力,讓你薪水可以增加,如果你資金超過20萬以上,目標是財富自由,不用每天為了錢工作,建議優先學習投資,因為投資可以累積兩種能力:

1.累積持續從市場撈錢的能力,當你每年能從市場賺到你維持家庭的生活費,其實你就已經財富自由了,因為工作收入並不會影響你生活、養小孩;

2.累積資本,有本書叫做指數型組織,是在研究為何有些公司可以飛快成長,裡面有講到一個觀念就是這些快速成長的公司都有個特性,就是他們的工作成果可以累積,這個月開發的成果,是下個月開發的起點,下個月開發完的成果是再下個月的起點,越墊越高,不會每個月都要重來。

你靠投資賺來的錢也需要累積,今年用50萬賺了25萬,你的本金累積到75萬,明年維持同樣的投報率,用75萬賺了37.5萬,本金累積到112.5萬,想像一下如果連續幾年都能維持同樣的投報率,五年後你每年賺到的錢絕對超過你的年薪好幾倍了。

回頭再看看<重點不在你一年賺多少,而是10年後你靠什麼賺錢>這篇的標題,答案其實也可以是我靠投資賺錢,而且賺得比工作還多,甚至工作都已經不用再做了,這不是超爽的嗎?

現在就開始跟台股波段高手學投資

看看劃線社團的學長,去年不知不覺賺了近百萬的經驗分享,附真實對帳單

看看去年”賺超過一倍”的學長加入劃線社團Q&A

看劃線社團介紹 https://goo.gl/1nVxaW